驱虫后大便是什么形状?
虫体大小如米粒,黄褐色半透明状,有头、胸、腹等结构,在肛门直肠内蠕动,可诱发急性炎症反应,出现排便次数增多、粪便稀薄,夹带有粘液;部分患者可有腹痛、腹胀、腹泻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 通过粪便找虫卵可见到卵圆形淡黄色颗粒状幼虫,呈“ C”形或钩状弯曲,外形似芝麻粒。检查1次不能发现虫卵,也不能确诊,须间隔7~10天复查。 一般说来,寄生虫的寿命不长,虫体在消化道里存活的时间更短。蛔目类寄生虫一般在侵入消化道后24小时内死亡,而绦目类寄生虫只有3~5天的寿命。所以及时杀虫对虫体的生命活动有很大的杀灭作用。而且现在使用的驱虫药都是肠道给药,药物直接分布于虫体上,使其失去活性,达到杀虫的目的。
不过要注意的是,阿苯达唑对绦目类的寄生虫感染效果是最显著的,而甲苯达唑对蛔目类寄生虫感染的效果则较好。在使用上述药物前,最好先进行便检,判断感染的类型,然后再针对性用药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上述内容所述的驱虫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成虫期寄生虫的驱杀,而对于体内寄生虫来说,其生长周期往往要经过幼虫、成虫等多个阶段,仅仅依靠一次的药物注射并不能完全将体内的寄生虫彻底消灭。为此,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连续服药2周左右,以杀灭体内尚未成熟的幼虫,防止寄生虫的再次感染。
蛔虫病的防治,驱虫是关键。驱蛔后个别患儿可有恶心、腹痛等症状,一般可自行消失,不需处理。如果孩子出现连续多次剧烈腹痛、哭闹,应警惕肠套叠的发生,及时到医院就诊。大便化验检查虫体和虫卵是诊断蛔虫病的依据,驱蛔后要复查大便,看有无蛔虫或虫卵,以判断驱蛔是否彻底。驱蛔治疗结束后应当复查大便虫虫卵。如果大便性状改变,比如大便变黑、拉血等,要到医院就诊。一般应用驱蛔药后,停药一周后复查大便。
人的大便一般呈圆柱形或者条形,这也是由大便储存的直肠以及肛门的形状决定的。大便的形状大致有:稀水样、糊状、成形、硬球样等,出现不成形大便的原因有饮食、药物、肠道功能及病理改变等的影响。
大便像羊粪一样又硬又干,一颗颗的,而且量少,这往往是大便秘结的表现。中医认为,大便秘结是肠热津液不足,致大便失于濡润,而致秘结不通。可经常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及多喝水,必要时可服用麻仁丸通便润肠。
正常大便怎样的便便可以说算健康呢?1、看性状:条状且有裂纹的软便易排出,呈球状的硬便排出比较困难,性状异常时如水样、油脂样、细条样等都是疾病的征兆。2、看颜色:正常食物组成的粪便颜色多为棕黄色到褐色,受食物、药物、出血、胆道等方面影响颜色可发生改变。